自1860年以來,北京多發(fā)戰(zhàn)事,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壞,幾次還幸免于戰(zhàn)火。1949年1月31日,北平和平解放。9月,北平更名為北京,10月,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都城。圍繞行政中心區(qū)的設置、城墻的存廢等問題,梁思成等專家展開激烈爭論,最終卻沒能改變古城的命運。
元大都是當時舉世聞名的大都市,元大都的建設包含有大規(guī)模的民居,胡同和四合院成為元大都的基本內涵。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兩側。圖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墻。
元大都是當時舉世聞名的大都市,元大都的建設包含有大規(guī)模的民居,胡同和四合院成為元大都的基本內涵。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兩側。圖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墻。
內城九門為正陽門、崇文門、宣武門、朝陽門、阜成門、東直門、西直門、安定門、德勝門。其中正陽門為皇帝出行之門、崇文門走酒車、宣武門走囚車、朝陽門走糧車、阜成門走煤車、東直門走木材車、西直門走水車、德勝門為出兵征戰(zhàn)之門、安定門為軍隊班師回朝之門。圖為安定門城樓。
在八國聯(lián)軍進入北京的過程中,正陽門箭樓和城樓、崇文門箭樓和朝陽門箭樓被毀。他們在天壇圜丘架炮轟擊正陽門,箭樓被毀。印度兵在正陽門城樓內取火,引發(fā)火災,城樓被毀。圖為被毀壞后的正陽門箭樓。
正陽門城樓和箭樓、朝陽門箭樓于1903年修復。圖為修復后的正陽門箭樓,上面還掛上了鐘表。北京舊城有“內九外七皇城四”之說,指得是內城九門、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。
在城市建制上,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
內城九門為正陽門、崇文門、宣武門、朝陽門、阜成門、東直門、西直門、安定門、德勝門。其中正陽門為皇帝出行之門、崇文門走酒車、宣武門走囚車、朝陽門走糧車、阜成門走煤車、東直門走木材車、西直門走水車、德勝門為出兵征戰(zhàn)之門、安定門為軍隊班師回朝之門。圖為安定門城樓。循的“前朝后市”的定制,正陽門周圍以及南至鮮魚口、廊房胡同一帶,形成了大商業(yè)區(qū)。圖為清末前門大街。
北京古城墻已有幾百年的歷史,始創(chuàng)于元代,建成于明代,主要用于軍事防御。古城墻呈“凸”字形,城墻周長24公里,墻基寬24米,墻高8米,全部為板筑的夯土墻。圖為清末北京城墻。
八國聯(lián)軍侵華的同年,英國自行將京奉鐵路從永定門延長至正陽門,為此,英國人拆去永定門東側和東便門處城墻,在崇文門甕城開洞。美國兵為乘坐火車方便,拆除部分城墻修建券門通道。圖為通火車后的崇文門。
在這條產生了“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”的中軸線上,從前還有一座門。這座門在明代稱大明門,清代稱大清門,民國時改名為中華門,原址在正陽門北側,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、毛主席紀念堂一帶。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,在蘇聯(lián)專家的建議下拆除。
除了“中華門”被拆之外,在今天天安門的東西兩側,在建國之初還有兩幢明代建筑,它們與天安門城樓、中華門共同圍合成了一個“T”字型宮廷廣場。它們就是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。但是,這兩個門被認為妨礙了交通和游行活動而于1952年被拆除。圖為1946年的長安左門。
在北京皇城之內,北海公園之東,景山之西,有一座明清皇家道觀,名為大高玄殿。大高殿門外有東、西、南三座牌樓,是北京唯一沒有戧桿的牌樓。1955年1月,大高玄殿東西兩座牌樓被拆除。圖為1946年,矗立在原址的東牌樓,正面鐫“孔綏皇祚”,背面鐫“先天明鏡”。
1949年1月,北平和平解放。在那之前的一天,一名解放軍干部赴清華園訪問建筑學家梁思成,請其繪制北平古建筑地圖,以備迫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。3月,北平市建設局對內外城墻進行了察勘。4月,市建設局令工程總隊修復城墻。圖為1946年的北平城墻。
|